SHIF-MC预习资料(3)zaobao社论:打破学习工作二分的藩篱 2014年10月16日

转载:http://disun.home.news.cn/blog/a/01010076D42C0D05BAA6DD3D.html

社论:打破学习工作二分的藩篱 2014年10月16日 青少年时代在学校学习,成人毕业后加入职场工作,这种把生命旅程切割为二的模式,基本上是我国社会文化对个人生涯的普遍认知。因此,副总理兼财政部长尚达曼在美国提出,要打造由不同年龄、学历、人生背景的人,无论学习动机,在一起共同学习的开放且具弹性的环境,不但要求国人调整既有的学习工作二分心态,更是涉及到社会文化集体心理的大转变,其中的挑战可想而知;可是一旦成功,其所将带来的好处,恐怕也是无可限量的。 尚达曼在加州参观社区学院后发现,学院在课程编排与收生方面展现高度的灵活性。无论是基础性高等教育,还是职业与技术教育,没有入学门槛,任何人都能够修读,而且学生不分教育程度、年龄、学习动机,都可以一起上课;每个学生,无论是退休人士或年轻人,都能按照自己的需要,自由决定要花多少时间来完成学业。由于多是短期课程,学院会灵活地根据市场发展,设计新课程来吸引在职人士报名。 这种高度灵活的制度安排,无法凭空存在。社区学院所在的社区,乃至整个国家,都必须对学习具备相应的心态,才有可能支持类似的教育体制持续发展。社区学院所代表的弹性教育理念,其实并不新颖。孔子早就提出“有教无类”,并且《论语》开宗明义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展现了对教育的灵活态度。当然,孔子所谓的“学”,不只是书本知识或工艺技术,而是更为核心的为人处世之道,可是这并不妨碍我们的借鉴。 本地对待教育的普遍心态,毋宁是功利主义的——教育是培养一技之长,为日后谋生所需的过程。早前重视理科轻视文科,正因为前者“有用”而后者“无用”。发展到后来,则任何学习活动均必须以“文凭”作为努力的证明;文凭的“档次”越高,越代表学习的价值,所以理工学院文凭不如大学文凭,外国名牌大学文凭尤其让许多家长学子趋之若鹜。这样的集体心态,自然导致学习的工具化;学习本身的重要性因而被忽视,也就难以“时习之”,更遑论“不亦乐乎”了。 政府主张“终身学习”、“行行出状元”,正是试图克服和改变这种功利心态和工具性思考,回归学习原本应有的意义。尚达曼说:“在持续教育中,流动性非常重要。我们不该只视起点,太早把人归类”,这不就是孔子“君子不器”的白话版吗?学习非但应该是终身的,更要保持高度的弹性,这样人才不会划地自牢——律师可以因为兴趣而掌握修车工的技能;医生为了忠于儿时的梦想,中途专业去当消防员。在传统的观念里,这或许都被视为是对人才和教育资源的“浪费”。在打造新的学习文化时,恐怕得用全新的眼光去看待它。 打破学习工作二分的藩篱,相当于在创造新的文化;而社会集体文化心理的养成,难以一蹴而就,除了必须有耐心和毅力,也要有制度改革的配合。政府宣布成立未来技能委员会,由尚达曼出任这个劳资政三方组成的委员会主席,正可以作为推动改革的平台。从尚达曼一系列相关的发言,可以看出他确实有志于推动这番文化改革事业。掌握未来技能或许是国家下一波发展的战略目的,可是打造新的学习文化,同样也必须放在目的的高位阶,而不能仅沦为手段。唯有如此,才有望跳出功利心态和工具性思考的窠臼。wKhTglRBN5QEAAAAAAAAAAAAAAA812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慧康网 » SHIF-MC预习资料(3)zaobao社论:打破学习工作二分的藩篱 2014年10月16日

赞 (1) 打赏

评论 0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