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的力量(盛志勇院士)-家庭健康管护2024年度第三课

今天(2024.01.30)我们进行家庭健康管护2024年度第3讲,

榜样的力量(盛志勇院士)

学习前辈在医学领域的奉新与科研精神

材料来源于解放军总医院的公众号

转载网址与全文见下:

https://mp.weixin.qq.com/s/2i50vG1VgIu4BkRzLR4sjg

标注黄色、绿色、蓝色部分是应重点学习的内容

中国工程院院士、解放军总医院专家盛志勇逝世

解放军总医院 2024-01-29 13:10 
      沉痛哀悼!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原解放军总医院第三〇四临床部专家组组长、主任医师、教授盛志勇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4年1月27日上午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盛志勇院士1920年7月生于上海,1942年毕业于国立上海医学院,1947年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立大学医学院研修一年。1960年11月入伍,1996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世纪50年代,盛志勇院士在国内最早从事放射复合烧伤治疗的实验研究,初步阐明了病程规律和治疗方法,在烧伤脓毒症和多器官障碍综合征的防治方面取得多项成果,并成为业界标准,总烧伤治愈率达到98%,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盛志勇院士始终把个人追求与国家、军队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先后参加抗美援朝、中印、中越边境自卫还击战伤员救治和邢台、唐山大地震灾害及成昆铁路的医疗救援等重大任务。
      盛志勇院士是我国烧伤和创伤医学主要开拓者之一,倡导建立了全军第一个ICU,建成国内首个低温异体皮库。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8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军队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原总后勤部“伯乐奖”。被评为原总后勤部“一代名师”。荣立一等功、二等功各1次,获“全军保健工作终身成就奖”。
      盛志勇同志的一生,是大爱在心、笃定信念跟党走的一生,是大医精诚、聚焦战场为打赢的一生,是大任扛肩、瞄准前沿勇创新的一生,是大德至善、甘为人梯育英才的一生,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执着事业、拼搏奉献,用实际行动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合格答卷,树立了共产党员和人民军医的光辉形象。
                                                 盛志勇同志永垂不朽!
~~~~~~~~~~~~~~~~~~~~~~~~~~~~~~~~~~~~~~~~~~~~~~~~~~~~~~~~~~
                                                     盛志勇同志事迹

    他对党无限忠诚,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舍生忘死,冲锋在前;他立志一生钻研战创伤研究,提高部队战斗力,确保未来战场能打赢,成为我国著名的烧创伤外科专家、烧创伤军事医学的开拓者奠基者之一;他躬身作桥,甘为人梯,为我军烧创伤医学事业培养了大批卓尔不凡的人才……

     他,是原解放军总医院第三〇四临床部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盛志勇。

 

心随召唤走   对党忠诚笃定

     出生于医学世家的盛志勇,幼年时就萌生了传承祖业、当一名好医生的远大抱负。1937年7月,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国立上海医学院,毕业后成为上海一家著名医院的外科医师。

     1947年,盛志勇被著名的外科学家沈克非举荐到美国得克萨斯州立医学院外科研究室进修,成了我国第一位在国外专门学习实验外科学的年轻学者。

在那个战乱的年代,身处异国他乡的盛志勇时刻关注着祖国的命运,决心努力汲取先进医学成果,学成归来报效祖国。一年多后,他谢绝导师的挽留,毅然在新中国成立前夕返回了百废待兴的祖国。

 

归国后的盛志勇,按捺不住心中燃起的那团报国火焰,时刻听从党的召唤:

当侵略者的战火烧到鸭绿江畔时,他毅然加入抗美援朝医疗队,奔赴前线抢救志愿军伤员;当西南边境战事趋紧时,他先后两次奉命率队奔向山野丛林,钻进“猫耳洞”救治一批又一批伤员。当成昆铁路建设正酣时,他又风尘仆仆追随铁道兵的足迹穿梭于崇山峻岭,救治一个又一个因工负伤的官兵;当邢台和唐山大地震发生后,他紧随医疗队赶赴灾区,冒着余震,抢救瓦砾中的一个个生命。

 

上世纪80年代初,当组织决定由盛志勇牵头组全军第一个创伤外科中心时,时年62岁的他欣然受命。

 

没有前人经验,一切从零开始。盛志勇秉持临床救治和基础研究双轮驱动的建设思路,瞄准国际烧创伤前沿,借鉴欧美经验,很快创建起了全军创伤外科中心,同时成立了全军第一、全国第二的综合性ICU,还建起了无菌实验室,开创了我军创伤外科学的新天地。 

 

心为人民动    对患者至精至爱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盛志勇两次奉命随医疗队深入陕西安康和山西吕梁贫困山区。所到之处,老百姓极度贫困,医疗条件简陋,群众既无钱医治,也无处医治,只能用一些“土法”、“偏方”甚至靠求神拜佛祛病,致使小病成大病,大病变重病,直至被夺去性命。这些,盛志勇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一位被当地人认为是“鬼闹肚”的妇女被接生婆用土办法钩破了膀胱,造成膀胱阴道瘘,子宫外翻,终日脓血外流,9年因尿失禁未穿过干裤子,苦不堪言。盛志勇亲自为她做了10多个小时的手术,解除了她难以启齿的病痛。这位农妇感动得逢人便说:“盛大夫真是个‘圣’医,我好有福气啊!”

上世纪80年代,某单位青年女工孙波,因机房意外失火被灼烧得体无完肤,全身成黑焦碳状,惨不忍睹。经诊断,烧伤面积达95%,其中三度烧伤达90%,并伴有重度呼吸道烧损伤,生命危在旦夕。在得到兄弟医院的紧急求援后,时任烧伤外科中心主任的盛志勇,毅然同意收治这名连家人也要放弃的危重烧伤患者。此后,他带领最精干的医护团队给予她精准施救,使患者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生命保住后,盛志勇开始为她做“美容”,先后为她做了8次植皮和整容手术,仅做头皮移植就达30多次,用时最长的一次达10多个小时,植皮时要在巴掌大的异体皮上挖160到200个小孔,再把小米粒一般大小的自体皮植入孔内,镌刻微毫之间,精准之极彰显大医非凡功底。

在救治这位烧伤女工大半年的时间里,盛志勇几乎吃住在医院里,没睡过一个完整觉,没吃过一顿热乎饭,特别是在最佳抢救的那段时间,盛志勇蹲在病人的床边观察病人的尿量和颜色,叮嘱护士记录各种数据变化,丝毫不敢懈怠。

真是妙手回春。愈合后的小孙姑娘竟奇迹般地长出乌发,几乎失去十指的双手,最后功能恢复得还能包饺子、织毛衣、打乒乓球。后组建起幸福的家庭,还有了一个聪明可爱的宝宝。

当这个经典病例视频在美国召开的国际烧伤会议上播放时,惊讶了与会的世界大咖,一位美国烧伤专家竟把介绍情况的盛志勇团队的郭振荣教授抱起来连转三圈,连声说:“神奇的中国奇迹!”

2014年,大兴安岭发生特大森林火灾,30多名参加扑救大火的官兵,被突然逆风吹来的大火烧灼负伤,最重的达三度,面积达87%以上。面对这一个个被烧得面目全非的年轻官兵,面对患者家人和部队领导的期望的眼神,盛志勇立下了铿锵誓言:尽心尽力,不负众望,保证伤员“零死亡、零感染、零伤残”。

在救治伤员的60多天里,盛志勇索性把床搬到了病区走廊,日夜守护在伤员身边。30多个烧伤战友得救了,而他却累得住进了医院。

 

心伴事业飞   对医学科研孜孜以求

在医院有这样一种说法:做手术的医生难,做烧伤病人手术的医生更难。难就难在要耐得住近38摄氏度的手术室高温,要不惧怕被细菌、病毒感染,要闻得惯焦糊恶臭气味,要撑得住10几个小时的手术体力透支……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已到花甲之年的盛志勇,一年平均手术上百台,每一台手术下来,汗流浃背,似蒸桑拿一般,疲惫得直不起腰。手术助手劝他休息一会,他总是笑着说:“我多坚持一会,病人就少受一些罪,就多一分生的希望!”

“自然科学,只能争第一。”这是著名科学家丁肇中的名言,也是盛志勇急危重症医学科研的座右铭。他带领团队不懈攻关,创造了多个“第一”:

最早提出内毒素是产生烧伤后脓毒症的主要原因;率先开展了烧创伤后氧自由基的研究,对减轻烧伤后细胞损伤提供了有效的防治措施;最早提出休克期输全血的治疗方法并应运于实践;最早提出应用休克期早期切痂的治疗方法;最早组织开展低温储存皮肤的研究;率先建起了国内第一家也是亚洲最大的液氨储存异体皮库;最早研制出了适于烧伤患者涂用的化妆油彩,解决了浅度烧伤愈合后皮肤色素沉着的问题;率先开展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病的预警机制、早期诊断和防治研究,有效降低了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总结的体疗按摩法,使四肢疤痕挛缩畸形、长年卧床的患者重新站立。

抗美援朝期间,他以军人的使命担当,和导师沈克非等先辈一道,在极为艰苦的战争环境下,把救治放射复合烧伤的系统研究作为突破口,进行了火器伤、创伤弹道学、低容量性战伤休克以及同种异体皮移植等研究。

同时,针对前线负伤志愿军官兵用血紧张的实际,在研制“木冰箱”送血液的基础上,在后方沈阳建起了中心血库,解决了前线志愿军伤员用血难的问题,成了载入史册的创举。研究制成的淀粉海绵,有效地解决了志愿军伤员流血不止的难题,填补了战伤的空白。

烧伤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一直是当今创伤外科和危重医学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因而被称之为急危重症医学领域的“哥德巴赫猜想”。为攻克这一世界性难题,盛志勇锲而不舍地领衔集中攻关《烧创伤后多器官功能衰竭的研究》课题。为了这项研究,他带领团队做了数不清的大白鼠、小白鼠、兔子以及羊和狗的临床研究实验,仅大白鼠就养了800多只。

他们把床搭在实验室,一天三顿吃泡面。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终于从这些动物身上找到了发病机理早期诊断的依据,并提出创伤后多器官功能衰竭防治的关键节点。这项成果使得大面积烧创伤病人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生率由17.3%下降到6.9%,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病死率由87.5%下降到40%。

 

心想传承事   对年轻一代倾情扶植

“作为一名教授,如果培养不出超越自己的学生,就是他最大的失败。”盛志勇如是说。他要求学生行医要先做人,不做钓誉学术,不做唯利手术,不做漂浮医生。他经常对学生说,“今天你们是我的学生,明天你们就是病人的医生,做医生不仅医术要精,而且医风要纯,言谈举止要得体,让病人在你这里得到信任和力量”。

盛志勇要求学生要做到“四勤”:勤观察、勤思考、勤分析、勤学习。他经常以他的导师沈克非勤奋事例激励学生奋发图强。

他对学生的科研课题和毕业论文严求至极,设置课题必须科研与临床结合,科研与战场贴合,他自己所有的科研成果,几乎100%用于临床、贴近战场。

 

他鼓励学生要敏于生疑、敢于存疑、勇于质疑,不断开启学生的创新和“反逆”思维。他的学生姚咏明就是应用逆向思维的研究方法,攻克了多器官衰竭这一顽症。盛志勇甘心情愿地做学科的领路人、学生的铺路石。他几十年来俯首为梯,躬身为桥,先后培养出包括5名博士后、14名博士研究生、9名硕士研究生在内的大批优秀军事医学人才,其中就有成长为拔尖专家的付小兵院士、柴家科教授和姚咏明教授等。

为了年轻一代的成长,盛志勇花费了大量心血。学生的每篇论文他至少要修改3遍以上,有的英文论文长达200多页,他一字一句认真译对。他还积极与国外同行联系,推荐10余名医疗骨干到国外进修,出国前反复叮嘱他们学成回国报效祖国。他还用科研获得的全部奖金设立“盛志勇医学奖”等基金,每年奖励医院有突出贡献的医疗工作者,以推动创烧伤军事医学学科的发展。

“莫嫌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 2018年12月,盛志勇从工作岗位上光荣退休。百年人生的不懈追求,波澜壮阔;80年军事医学的不懈奋斗,精彩辉煌;20多年对危急重症医学的不懈攻坚,硕果满枝……

盛志勇院士,不愧为我军军事医学大道上实至名归的医学泰斗!

主管 | 解放军总医院政治工作部主办 | 宣传处融媒体中心

来源 | 第四医学中心

刊期 | 第 2436 

总编:熊 刚
主编:张 奎

编审:张 密

编辑:储洁雅

邮箱:jfjzyy01@163.com

文章已于2024-01-29修改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慧康网 » 榜样的力量(盛志勇院士)-家庭健康管护2024年度第三课

赞 (0) 打赏

评论 0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