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公益科普研学记—20250704

20250704,周五,多云

#全民健康信息场#

昨天(2025.7.3,农历乙巳六月初九),

一位79.5岁资深航天气象卫星的工程师带领课题组两位年轻的成员,

在天坛进行公益科普研学

现场科普有关科学+艺术+传统文化完美融合的知识、故事…

最核心的观点有三点:

一是:天坛是建筑和景观设计的典范,完美融合传统科学与艺术,体现了中国“天人合一”这一独特的宇宙观

二是:多个世纪以来,天坛的寓意文化对远东地区、亚洲乃至全世界的寓意文化都产生了影响。

三是:天坛建筑的布局和规划,象征着中国封建专制王朝统治的合法性,正如“天不变,道义不变”所体现的,统治者将自身与天等同,反对统治者即被视为反对天。

这是老师将他对于天坛的理解、人生阅历等向年轻人传播的过程;

这也是考验年轻人体力、脑力的一场特殊的体验。

在天坛这个神仙居住的最美皇家建筑群中,

聆听老师娓娓讲述有关建筑学、力学、升学、光学、天文学等科学原理与历史;

在天坛现场体验科学与艺术与传统文化的完美融合。

深深体会到古人的智慧

理解了天坛为什么1998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今天趁热写一篇研学体会,记录这难忘的天坛研学

曾经多次路过天坛,昨天是第一次走进天坛,在老师的带领与讲解中,理解天坛的文化。

这次现场研学共计5个小时(10:00-15:00),步行超万步,中间午饭休息约半小时,

研学路线:天坛西门—>斋宫—>圜丘坛—>皇穹宇—>祈年殿—>七星石

1.为什么选择西门?

按照当年皇帝的祭祀入园的路线,体验600年前的场景。

2.斋宫

皇帝祭祀前斋戒3天,清心静心,总结工作的地方。

进入斋宫有一个敬天的牌匾,老师告诉我们人有生命、慧命、使命、天命四命

周易对斋戒的解释:解释了何为斋,何为戒,先斋后戒

展现天坛平面图和天坛的单数布局

 

3.圜丘坛

圜丘坛的游人很多,

先看了绿色的燔柴炉,祭祀从焚烧牛狗等活物逐步变成焚烧由纸做的纸狗,表示祭祀文明的进步。

再看升灯杆,类似旗杆,有三个,古代照明工具,为正式祭祀仪式做充分的准备

最后,登上圜丘坛,在天心石上许愿,与天通话:“我来了”

这里的石砖选用特殊的石砖(没有记清楚名称,产地,待查),不会积水,整个建筑有完美的排水系统

4.皇穹宇

这里是神仙休息居住的地方,有三音石,回音壁,有游人站在三音石上拍手,有游人在回音壁喊话听回音,游人多,正在修缮,已经不能再现70年前老师小时候再这里的感受。这里砖也是特殊的砖(名字没有记清),360°的弧度,形成回音壁的圆形外观。

5.祈年殿

这里游人很多,下起了小雨,老师讲:基辛格曾多次到访天坛,有时在祈年殿经常停留一天,总是看不够。我们也站在基辛格坐着的地方欣赏祈年殿

走近大殿,有四根龙柱,12根红柱…分别代表四季、十二月、二十四节气….,

天子站在龙凤石上祈福。

下午1点左右,我们在一片树林中吃了自带的午饭,休息半小时,然后去最后一站七星石。

6.七星石

这里有关于七星石的传说故事,也体现皇帝对于北斗七星的崇拜

下午3点,我们结束了这次研学,在科普研学过程中吸引很多陌生的游客,有来自河南的父子从斋宫一直跟随到祈年殿,父亲是陆军退役军人,对14岁的儿子说,好好听爷爷讲,将来考上爷爷的航天专业学校,向与老师互敬军礼告别;有来自江西的母女,母亲带着7岁的女儿游览天坛;有游客说,导游如果都这样讲就太有意义了。

这是难忘的天坛研学之旅,

这是紧张快节奏高压力工作中的休息,

00后研究生和我都收获满满。

感谢老师对于本次科普做出的奉献!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慧康网 » 天坛公益科普研学记—20250704

赞 (2) 打赏

评论 0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