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7-09 10:31 【原创】 关于思客采访赵勇先生”教育要彻底个性化”的correspondence

老师早上好!很高兴在会上和您结识,现将正要上传的一篇甲甲重阳博客

[我两年前创建,累计访客已逾63万)和您分享,盼赐教。萧绍博,201507090816☺

回复:北京一见,印象深刻。提示信息,抽空拜读。谢谢。

博文如下:甲甲重阳 http://disun.home.news.cn/blog 按:(1)赵勇先生在新华思客的演讲

(全文转载于后)说的有道理,值得认真思考。自甲甲编者八年前撰文《e时代来了》获奖,

到今年在世界复合医学杂志发表《从人本电子健康到人本健康信息力学》,就和同道同仁

不断探究新时代的特征和本质——就是以人为中心的 (电子) 信息力,也就是人本(电子)信息力的

大发展。(2)这就是说,随着数字电子技术大普及,人类进入后工业化时代,这是大众

个人信息力张显的新时代。在这个时代,人人都是信息人,新兴电子信息技术武装起来的信息人

——不但是公开信息的接收者,而且可以是大众信息的发布者;人是跨域跨界跨语言跨机构的,

异质异构异源的大数据生态网的真正(双向)节点,机构是人才发展的平台(舞台),而不是牢笼;

标准是人类个体相互沟通/互相合作的桥梁,而不是限制别人进入的门槛。在这信息化全球化

触及每一个人的新时代,最要避免的错误,第一就是刻舟求剑,舟已进千里而心不知;

第二是庄子寓言讽刺的单孔捕鸟(是说某人张网捕得一鸟,认为此孔特殊,而网上其他

没有捕到鸟的孔均无用,于是将此“特殊有用的孔”从大网割下成单孔,再用此孔挂在树丛捕鸟,

当然一只也捕不到了)。

(3)将此寓言用在这里,究竟是说那些成功人士不过是人类社会这张生态网上一个普通的网孔,还是说成功人士成功的事是他或她一生织成的事业之网恰恰捕到目的物的那个网孔?都通。天生某才有某用,用处在哪?何时有用?谋之在人,成之在天。无论如何“信息化”“全球化”,个人努力不可缺,社会环境建设(那张大网)不可缺,机遇不可缺。天生我材必有用,有用机不可失,时不我待。。。

赵勇先生思客演讲全文如下。

[独家实录]赵勇:“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时代已经到来

赵勇,美国俄勒冈大学首位校长讲席教授

教育作为创造机会的产业和行业,应该走向彻底的个性化,而这种个性化不是帮助你通过
同样的方式达到同一的目的,而是让每一个学生达到他自己最成功的方向。

  7月7日,美国俄勒冈大学校长讲席教授赵勇做客新华网思客讲堂,作了题为“创新创业
教育的困境与出路”的主旨演讲,本文根据演讲整理。

  教育问题是大家都很关注的问题,当前大家也同样关心创新创业。但是我认为在谈论创新
创业时应该注意,现在不是没业可就了,而是我们一直在被迫性地选择。

  今年中国有七百多万大学生毕业,就业确实很难。我们每年都说今年是最难就业年,但实
际上明年可能更难。就业不单单是中国的问题,而是一个全球性问题,美国大学生同样面临就
业困难。美国每年毕业的大学生不少,但是很多人在选择的时候,都会考虑是否还上大学的问
题。因为近五年,美国大概有超过一半的大学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要么不喜欢,要么是不需要
大学学位就能胜任的工作,要么就是半日制而不是全日制的工作。在澳大利亚,20岁以下的失
业年轻人所占比例非常高,新西兰、加拿大、西班牙等国以及北非等发展中国家也是如此,青
年就业是全球性的难题。以前我们认为大学是帮助解决就业问题的,但现在大学毕业生基本都
面临严重的就业困难。

赵勇教授在思客讲堂演讲现场

  各国也都认识到必须要发展教育。我认为李克强总理提出创新创业并不是我们被动的选择
,而是主动的选择,表明了中国教育下一步该怎么走。但主动选择里存在一个大的问题:为什
么这么多政府通过各种经济杠杆、银行改革、市场开放来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但实际上
创业的人,特别是进行有价值的尝试的人为数不多?我认为原因还要归结到我们的教育上。今
天在座的有家长、老师、校长,还有负责教育改革的人士,我认为对于这个问题,从事教育的
人不能逃脱责任。所以,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

  首先,我想和大家分享两个比较有意思的故事。第一个故事发生在位于南太平洋的复活节
岛上,岛上有很多大石头做的人头。西方人发现这个岛时,岛上很荒凉,只有几千个土著人住
在那里,直到现在还有很多猜测这些大石头的来源。这些石头为什么存在?是谁做的?很多人
认为是外星人做的,可是为什么外星人要做这些石头呢?有一个历史学家的解释是,曾经有一
段时间,岛上参天大树覆盖,农业发达,大概有上万人居住,存在过一段非常繁荣的农耕文化
。但后来这个岛上的岛民突然兴起一种想法,就是谁家做的头像越大,就代表这家越有实力,
因为头像越大,上帝给你带来的好处就会越多。因此,整个岛上的十二家人就开始竞争,看谁
家的头像做得越大越漂亮。要做头像,就必须到岛的另一端将石头长途运过来,这就需要砍伐
树木,所以造成了沙漠化的问题。与此同时,农业被逐渐废弃,虽然像造了很多,但主业被废
弃,环境被破坏,上帝的福音也没带来。

  这说明什么呢?说明人类往往会误入歧途,就像著名的   “文明都不是死于谋杀,而是
死于自杀”,当一个文明选择不恰当的目标追求的时候,必然会导致自我灭亡。农村有句土话
即“不能只管埋头拉车,还要抬头看路”,当老师和家长都非常努力地办一件事情的时候,到底
是好事还是坏事,得看路线看得准不准。所以我想问的第一个问题是,关于教育,每个老师、
家长和校长都是为了学生好、为了社会好,而到底是不是真的为学生好呢?教育本身是值得
怀疑的。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澳大利亚。在昆士兰北部有一个部落,西方人进去的时候带去了现代
工业制造的钢铁斧头,但是部落里的人拒绝这个东西,因为在部落里,最崇尚的是能够用石头
做成斧头的人。将石头做成斧头,这其中包含很多工艺,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去学习,所以做得
好的都是年纪大的人。部落里有权威的人看不上没有经过复杂工艺制造的钢铁斧头,传教士就
将钢铁斧头交给小孩和妇女,给没有资格做石斧头的人。结果,当小孩子和妇女拿到之后,劳
动效率比使用石斧头时高多了,孩子们能够砍更多的柴、清理更多的地方、掌握了更多的生产
资料,生产能力大大提高。因此,原来的部落很快就被这些成长起来的年轻人颠覆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过去我们认为有价值的东西,也许在现在就没价值了,例如,我们在
石器时代做的功夫,在现代工业社会也许就没价值。这也是教育需要反思的第二个问题:我们
每天传授给孩子知识,是不是希望孩子们掌握的东西能永远有效?而这能够实现吗?

  赵勇为何承认自己“是一个失败的农民”?

  我和朋友打交道,经常被问的一个问题是:孩子应该学什么专业?

  其实关于专业选择有一个排名,每隔几年甚至每年都会列出哪个专业就业最好、哪个专业
就业最不好。追求最热专业无非是希望孩子学完这个专业后能顺利就业,但结果往往是让人失
望的。今年热的专业明年就不一定热了,今年明年热的专业后年可能就不热了。

  国内国外学校都一样,经常会突击开设新的专业,因为不断有新的现象出现。但很可能
批准新专业要花上好几年时间,等专业批下来,再招教师、培养学生,等到学生毕业时,这个
专业和这个行业可能就不存在了,这个演变是非常快的。这种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可能就会
导致新的教育问题出现,造成很大的就业困难。

本次活动主持人新华网副总编辑刘娟

  一个需要创业创新的人才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内涵、才能和价值观?第一步是要多元化。在
传统的教育中,我们不太欣赏多元化的人才,但在现代社会中,人才的多元化是社会发展的必
然。生态的多元化是生态健康发展的必然,人才的多元化也是一个必然。每个人都与周围的人
不一样,每个人都有强项和弱项。刚才主持人介绍我“是一个失败的农民”,回四川老家我发现
自己真是一个失败的农民。小时候个子比较小,凡是农活都干不好,在60年代,我最好的出路
就不要干农活。其实我弱点很多,我这一辈子基本上都是在尽量逃避自己的弱点。

  大家可能都比较熟悉哈佛大学的“多元智能理论”,这个概念提出来差不多30多年了,它
颠覆了人只有“聪明或傻”其中一种智能的传统观念。人具有音乐、艺术、体育、逻辑、人际
交往、语言、数学等方面的能力,如果在某方面聪明,可能在其他方面就傻一点。从天赋上讲
,一个人不可能在每一个方面都特别强。

  大师与平庸之间的“1万个小时”差别

  即使一个人在某方面具有天赋,但由于存在动机方面的差异,每个人追求的东西可能不
一样:有些人追求的是好奇心,喜欢掌握知识、追求新知识;有些人追求的可能是权力欲,
喜欢控制别人,就想当领导;有些人追求的是被社会所接受,天生就是服从者。俄亥俄州立大
学提出,人类有16种天然动机,其中每个人选择追求的东西不一样,结果就导致每个人在某一
方面花费的力气不一样。

  后天的原因也会导致差异,这是由于教育、环境和家庭的关系。即使在某一方面特别具有
潜力,但是如果没有机会,这个潜力可能永远都不会被知道。比如你有音乐天赋,如果从来没
听过音乐,你就很难成为一个音乐家;比如你擅长艺术和绘画,如果从来没接触过这些,你成
为有创意的艺术大师的可能性基本为零。

  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即使你有天赋也必须通过努力实现。有人曾提出“要成为某方面的专
家至少得1万个小时”的理论,我们称之为“一万小时规则”。不管八千也好、九千也罢,大家
要知道一点,我们这一辈子没有多少1万个小时。很多人为什么在某方面没能成为专家,可能
就是因为没花足1万个小时。这个规则基本上适用于每一个人,因为就算没什么天赋,要是肯
花上1万个小时努力的话,你也会做得很不错。

赵勇回答网友提问

  如果你的1万个小时正好花在有天赋的、感兴趣的方面,你就会成为这方面的大师。
如果用1万个小时弥补你的短板,而这些又是你不感兴趣的,就会成为非常平庸的人,
这是非常简单的道理。每个人都有这种独特性,但是就业教育的问题出在哪?它就是要消灭
这种独特性。

  传统就业教育认为你是要找工作的,工作需要你做什么,你就要知道这些东西。所以
传统教育里必须有课程、课标、考试,你必须学语文、数学、外语等,这是我们假定的今后
社会所需要的东西,这是传统教育模式。每个孩子进入学校后,我们就把传统的、所有的东西
灌输给你,导致你在这方面花了1万个小时。读书12年,为的就是让你成为掌握所有知识的人
才,有些人没有天赋或对这个不感兴趣,所以我们造就了大批平庸的人才。

  大家掌握的是同样的知识,结果就是整个教育趋于同质化。每个人都去抢、追求这些工作
,这在传统教育中是一个必要的事情,但我们没有机会充分利用每个人的才能,不能真正做
到“天生我材必有用”。因为传统的教育就是要求你掌握基础的知识、同样的知识,即使你在
某方面的能力特别出众、特别伟大,在传统教育中也基本上被视作“没用的”。

  我们曾开玩笑说,乔布斯如果在我们村,他一样是没用的。很多所谓的伟人,比如
毕加索、贝多芬,如果大家饭都吃不饱,还有谁听你的交响曲?

  大家可能也抱怨很多工作很无聊,能力如果稍稍超出一点肯定就被压下去,因为传统是
不欣赏叛逆和伟大的,所以传统的教育适应了传统的社会。

  机器化和全球化造就了很好的创新机会

  而现在我们到了另一个时代,也看到了一个机会。为什么现在青年面临大批失业,实际
上就是两大因素:一个是机器化,一个是全球化。机器化就是我们称之为MIT的两位教授写
的一本书《第二次机器时代》。第一个机器时代的动力是蒸汽机代替人类,第二个机器时代
是现代的数码技术,它更多的是代替人的认知功能。

  现在看到的机器人代替人做了很多的工作,从汽车到建筑行业,机器基本上取代了很早
的生产线和组装线,银行ATM机、网上银行取代了很多人工的工作。而机器取代的还不只是
简单重复性的工作,很复杂的工作也取代了。比如Google、苹果等已经开始生产无人驾驶
汽车了,可能会导致出租车司机失业,交警可能都不需要了,无人驾驶都不需要酒驾的说法
了,大家可以随便喝了,这种情况今后会越来越多。而且在美国这种现象已经开始显现,
比如会计师开始失业了,美国律师和法学院的学生也失业了。不是说美国人不打官司了,
只不过不需要这么多律师了,很多律师以前是在律师楼办案子查资料,自从有了搜索引擎
不需要他们了。苹果手机上很多医疗信息每天都在传输给你的医生,你进去以后查血压基本
上不需要他们了。这是大数据时代,这种演变越来越多,今后凡是可以程序化的工作基本上
都会被机器所取代,不管是高技术还是低技术。

赵勇教授在思客讲堂演讲现场

  第二个因素,全球化让美国在上世纪70年代面临的问题可能更多,现在慢慢转移到中国
了。全球化就意味着外包的增加,比如一个简单的工作如果能找到同样质量、干同样活的
工人价格只有我们的1/5,那么工作肯定会转移。以后会从珠三角转到西部,从长三角走向
越南。我们这些工作以前也是从美国来的,美国到亚洲四小龙再到韩国最后到中国这是非常
正常的事情。如果这个工作需要人干,而雇佣谁的判断就是需要多少钱的问题。

  这就提出两个问题,我们是继续培养学生和机器竞争,还是和低廉的没有受过高等教育
的人竞争?机器化和全球化给我们造就了很好的机会,让多元化人才、多样化人才有了发挥
能力的机会。现在我们进入了“人类生活富足”的时代,当我们考虑的不是每天衣食住行的
必需品的时候,我们开始消费不同的东西,在旅游、医疗和教育上消费更多一些,说明我们
开始更多地关注自我心灵和精神上的需求。目前来看,如果能够制造新的满足人类精神和
需求的产品和服务,你就有价值,这是机器不可能取代的事情。这就说明不管你有什么才能,
是别人需要的就是可用之材。

  教育的方向:从培养同质化到培养个体化

  现在出现了一种现象,一些在传统社会中没用的人正变得特别有用。刚才乔布斯是一个
例子,范冰冰也是。传统社会里,范冰冰的才能基本上没什么用。她干不了农村的活,不能
生产粮食,不能为我们的衣食住行解决问题,但是为什么她现在能做这么多?这是因为我们
的精神生活开始进入产品的多元化时代。

  在传统社会里,即使在过去很贫穷的时候,有艺术天赋的人也很多,但是才能没有得到
发挥,因为绝大部分人不会享受艺术。现在什么和艺术有关?以剪头发为例,以前农村叫
“剃头的”,城里叫“发型设计师”,后者就与艺术有关了。美国从上世纪70年代到2000年左右
,从事艺术行业的人数增加了3倍,从70多万增加到200多万,而制造业工人人数降低了大概
两倍左右,这就是差异,从事艺术行业的人越来越有价值。我不能说只有从事艺术的人有价值
,但每个人只要某方面的才能发挥到极致,你的长处必然是有价值的,所以“天生我材必有用”
的时代已经到来。但是我们的教育还是没有接受这个概念,教育认为掌握了某些规定的知识和
才能才有价值,否则就没有价值,传统的考试、升学都是按照这个模式来的。实际上,这是过
去的“神话”。

赵勇教授在思客讲堂演讲现场

  我们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教育如何从培养同质化的人才转变为培养个体化的人才?
哈佛大学最近建了一个中心叫“个人机会中心”,他们认为传统的科学是研究平均的科学,研究
大众的科学,现在应该科学到研究每一个人,因为每个人确实是不一样的。教育作为创造机会
的产业和行业,应该看到每个人的长处,要帮助他们扬长避短,而不是帮助他们平均化。我大
概在四五年前开始构思这方面的书,当时在美国出版的时候,大家对创业教育还没有多大的兴
趣,因为当时全球改革还在讲标准化的问题。我当时认为教育不能老是改过去的东西,不能把
过去做得越来越完好,也许做得越好今后就会越来越差。

  从这个意义上看全球教育,其实我是批评评估机构最多的人,因为它导致全球教育都一样
,是导致21世纪教育最大问题的祸害。但追求同质化的时候我们要想到一点,凡是教育不仅是
时间上的牺牲,如果每个孩子追求三门课的考试,花了1万个小时,如果没有掌握技术和才能
就变成了平庸的只会考试的学生而已。如果1万小时花在另外的地方呢?大家可能知道菲尔普
斯从小有多动症,学习也不是很好,如果花1万个小时让他阅读,他可能读书也会读得不错,
但他没有1万个小时游泳了,你要让他成为非常优秀的游泳健将还是做一个非常平庸的阅读者
?

  有一种学生存在阅读障碍,从传统教育上看,这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一直将其作为一种
特殊教育。但最近脑科学研究发现,阅读障碍的人实际上有一种潜在的天赋。他们对立体、
图形的识别能力特别强,所以这群人中出现了很多知名的画家、天文学家,他们都存在轻微
或者重度的阅读障碍。

  有这样一个实验:哈佛大学学生的阅读能力比有阅读障碍的人强多了,但是图形识别的
能力远远低于这些人。如果你让有阅读障碍的人花1万个小时学阅读,还不如让他们从事
编程、打游戏等现在流行的艺术。所以,教育选择上就存在有一个问题,你是帮助每一个人
成功还是帮助所有的人掌握同样的知识?

  在我看来,教育应该走向彻底的个性化,而这种个性化不是帮助你通过同样的方式达到
同一的目的,而是让每一个学生达到他自己最成功的方向。

赵勇接受新华网副总编辑申江婴赠送的漫画

  传统教育需要培养信心和好奇心的软实力

  创新创业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创业精神和创新的能力。创业精神其实是一种心态,包括
自信心、对机会的敏感度。我们要分析一个创业的人和一个就业的人有什么差异,一个创业的
人就能从一个问题中看到机会,去改变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比如我们经常讲的乔布斯,他做个
人计算机时最大的动力是不喜欢当时的大型计算机,很多人都不喜欢,但是有多少人想到要改
变它?所以我们对某一个事情抱怨的人很多,而要去改变的人很少。

  然后就是信心,信心也是同样的重要。我们做任何事情必须承担风险,但是我们在传统
教育中是不鼓励承担风险的,因为我们传统教育会让你把这个背好、记好,路子是规划好的,
你对自己的行为是不需要负责任的。只要你背好、考好就行了,没有自己要改变的地方,
没有这个义务就不会对后果承担责任。这些都属于我们称之为心理或者是软实力的方面,
传统教育中只注重认知能力、考试能力、学科知识能力。美国最有影响力的教育研究机构特
别呼吁,作为心理情绪方面的创新创业能力,应该把它作为最主要的教育结果,这么讲是因为
所谓创业创新必须来自这个。我举几个例子。

  传统教育中,我们短期掌握知识的同时,可能牺牲你长期的能力。一个人的自信心是
长期的,一个人的好奇心是长期的,一个人的创造力是长期的,但我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可以
消灭掉自信心,消灭掉好奇心。最近在《认知科学》里发表了两篇非常重要的文章,两个
不同的实验室做的结论基本上是一样的。他们让四岁的孩子玩一个比较新颖的玩具,
第一个实验的玩具有四条腿,掰一条腿发出一个声音,拉另一条腿可能变出一个其它的东西。
这个实验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实验员走进来以后和孩子们说看我怎么玩玩具,老师拉了一条
腿发出一个声音。这是我们传统的教学,是直接教学法,通过示范引起学生注意,引入主题然
后讲解。第二个类型是实验员进去后假装从桌子下面拿出一个玩具,说我刚刚发现一个玩具不
知道怎么玩,偶然碰到一条腿发出一个声音,然后让孩子们去玩看有什么功能。结果第一个组
的孩子们就只知道这个功能而且玩得很好,第二个孩子发现得功能很多。所以当你知道什么知
识值得教的时候直接教学法是非常有效果的,同时牺牲掉的是孩子的好奇心和可能的创造力。

  另一个实验室非常有意思,拿出一个玩具发出某一个声音,但是第一组实验员是控制这个
声音的,一直可以发出声音,他跟孩子们说有这么一个玩法有ABC个程序,其实不需要A和B只
要C就有这样的声音,第二组实验员说也不知道怎么发出声音。结果第一组大多数孩子是按照
这个程序玩的,第二组孩子做了很多不同的动作发出声音。

  从大数据来看,中国在国际科学数学的考试测评中自1995年在亚洲国家中都是名列前茅
的,新加坡、韩国、香港、台湾、日本,我们的亚洲教育系统在全球也是名列前茅。但是这个
考试同时有另外几个参数,包括学生的自信心和对科目的喜好,这完全是负相关。分数越高的
国家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和信心越少。比如韩国最近一次考试,2010年是全球第一,学生的
信心却是倒数第一;香港阅读能力和俄罗斯并列第一,信心也差不多倒数第一。大家就提这个
问题,如果学生成绩越好对这门学科越没信心,越不喜欢学这个,那是否是短期的学习效果破
坏了长期的教育效果?

  我在写书时发现,中国上海的学生成绩一直排在PISA(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考试的
第一位。美国最好的商学院做了一项调查,并发布了全球创业情况汇总报告,其中有一点讲的
是创业信心。我认为创业分为两种,一种创业是必要性创业,也可以被称为没办法的创业。比
如,以前农村剩余劳动力很多,包括刚刚回城的知青、刚刚出狱的犯人,他们因为没法生存而
进行的创业是被迫性创业,这对于社会发展是没什么价值的,但对于就业是很有价值的。以创
代就,越贫穷的国家,这种类型的创业可能会越多。另一种是机遇性创业,即找到一个机会点
进行创业,但机遇性创业需要冒险。比如,谷歌的两个创始人都是斯坦福大学的博士,当他们
想创立谷歌的时候,他们其实很想把博士读完,但是导师让他们别读了。如果他们没有冒险,
那么今天可能就没有谷歌。同样地,其他的机遇性创业也需要冒风险。硅谷的很多大型创业公
司,例如甲骨文、苹果、微软、戴尔等等,这些公司的创始人基本上都是在辍学之后创立了企
业,实际上他们都冒了很大的风险。机遇性创业需要信心,需要思考我到底有没有能力去创业
这个问题。

  根据全球创业情况汇总报告,创业信心和PISA考试呈负相关,考试分数越高的国家或者
教育系统,成年人创业的信心就越少,比如日本、韩国、新加坡,这些国家在排名上基本都是
垫底的。这就说明有时候我们在追求某种短期效益的时候,是会付出一定代价的,也就是说我
们必须要在教育方面做出一种选择。70年代,美国的一位心理学跟踪了两千多个孩子,98%的
5岁孩子所拥有的创新能力是天才级别的,也就是说,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型的创新人才;
5年以后,这个比例降到32%,也就是说,通过五年的小学教育,我们失去了一大半具有创新
能力的孩子,而创新能力消灭最快的时期,一般是在三、四年级的时候,当孩子成为好学生、
,这意味着富有创新能力的孩子消亡得差不多了;再过十年,具有创新能力的孩子只有10%;
而到他们成年时,这个数字已变成了2%。

  美国的教育也是这个情况,所以接受学校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扼杀创造力的过程。
这是正常的,因为传统教育就是这样设计的,要做的就是扼杀创造力。到目前为止,所有国家
的教育范式都遵循这个原则,只不过有些国家在传统的教育范式中成功一些,有些则失败一些
。美国可能是最不成功的,所以美国学生在标准化考试中老考不好,同质化非常不成功,因此
出现了像乔布斯、比尔·盖茨等漏网之鱼,他们就是没有被传统教育改造好的学生。

  另外,教育要实现个性化,必须保持创新的心态、信心、冒风险的勇气和独特性。
我认为21世纪进入到了全球化教育时代,所有学生必须具备全球化的视野和能力,因为我们
已经进入到全球化创业时期,全世界都可能是我们的市场和工厂,比如新华网已经是一个全球
的企业,不能只看到我们中国人是听众,实际上世界上所有人都可能是听众。现在每一个孩子
通过阿里巴巴、Ebay、亚马逊等这些媒介已经可以接触到全球每一个角落,但绝大部分人想
的是本地创业的问题,而本地创业的最大问题就是撞车的可能性很大。例如,如果大家都去
卖酸梅汤,那么只能价格上竞争,但如果把酸梅汤卖到美国去,就将获得更好的收益。所以,
培养全球化视野不是这么简单的,而是需要很长的经历。全球化视野还包括全球化能力,我们
是否具备和各种文化打交道的能力,跨国和跨文化的能力?商学院强调文化商,它和智商同样
重要,因为我们“走出去”所需要的能力就是和不同文化打交道的能力。但是我们是否具备文化
商,是否具备和不同企业打交道的能力?

  教育范式改革的三个核心问题

  2012年我在美国出版《就业?创业?从美国教改的迷失看世界教育的趋势》这本书的
时候就提出“新的教育该怎么办”这个问题。牵扯到三个问题:一是教什么;二是怎么教;
三是哪儿教。

  教什么的问题应该遵循学生的强项和兴趣,一个学生有兴趣追求自己长处的时候自然会
继续学习。这里面就有一个矛盾,就是基础知识的问题。国家、民族必须有一些共同的知识,
也就是所谓基础知识怎么办的问题。真正的基础知识一般是一般学生能够掌握的,千万别强迫
学生学习少部分不能掌握的基础知识。有时候我们好心办坏事,提出很多标准,这个标准反
而阻碍了人才的发展。真正的创业教育要有大的改变,就是课程要改变,课程要跟着学生走。
教育的目的是让每个学生发挥自己的强项、追求自己的兴趣,而不是强加他一种共通的所谓的
知识和技能。

观众请赵勇教授签名

  传统教育是预防式教学,就是可能要用的知识先给你教上,其实当时可能没什么意义,
读过博士的人可能会比较了解。你读博士的时候要搞研究,我们认为搞研究的人肯定学研究
方法,所以美国的博士生课程第一年基本上都是学研究方法,但到两三年后博士生可能就会忘
了这些方法,这就是预防性教学。我们的幼儿园是为小学打基础,小学为初中打基础,初中为
高中打基础,以后都没意义了。

  传统范式教育追求的还是传统教育,我认为教学法的转变方向应该是即时性教学,我在书
里称之为“以作品为导向的教育”,就是让孩子们每天做真实的作品,从做真实作品的过程中体
会到作为一个创业者的责任,做真实作品的时候必须对作品质量负责。而现在学生做的作业基
本上没有任何价值,它不真实,如果这个学生不做作业,除了老师家长之外没有人会着急,因
为他没有做真实的产品和作品。

  对社会和个体有意义,这才是每一个创业者必须具备的。做一件事情必须满足一个需求,
必须要解决一个问题,这同时也要求他真正具备发现问题的能力。我们老提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发现问题的能力也很重要,如果你不能发现问题,老解决别人的问题,那你就是在给别人打
工。通过每天做真实的作品,你就会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会想到我的独特性在什
么地方,让学生知道寻求伟大和卓越而不是平庸。我经常开玩笑说,让爱因斯坦考国内高考的物
理,他的最高水平也不过是拿到满分,而任何考试考的都是平庸,平庸里的最高水平有什么意
义?

  最后是在什么地方学的问题。信息技术教育有一个很大的误区就是,我们成了传统教育的
帮凶,我们把传统教育弄得更好、更有效果。信息技术最大的价值有两点:一是帮助学生做真
实的作品、做创造。你们想想:一个简单的苹果手机上的多媒体价值可能相当于五六十年代的
一百万美元,包括摄影、摄像、制作、发布等,好莱坞都买不到这些东西,我们为什么不拿过
来?因为我们没有做成完整的产品。二是让校园国际化,让学生每天都能和不同文化、不同国
家的人做真实的产品,相互为对方服务,这是学习的环境,每个校园都应该达到这一点。

  我们需要的不是增加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也不能仅仅开设一个创业专业,我们需要教育
范式的大改革,要那种彻彻底底的改变。

  青铜器时代来了,石头斧子不管用了,我们需要做铜器时代的人。这时候我们怎么改变?
这需要很大的勇气,这本书里有很多案例。其实有很多国家已经开始实施,很多学校也已经开
始了,这个教育思想我提出来一点都不新鲜,那就是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儿童是想学习、会
学习的人,我们不要强迫儿童学什么,而是要尊重儿童。我们到了必须改变的时代了,而且也
到了我们能够改变的时代。

中美教育哪家强?

赵勇:创新不等于创造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新华网立场。)

3drawing20150705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慧康网 » 2015-07-09 10:31 【原创】 关于思客采访赵勇先生”教育要彻底个性化”的correspondence

赞 (0) 打赏

评论 0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