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辩证看待中国自主创新力的2段精辟文字

分享了 @艾微博0722 的头条文章,实际来自《知识分子》关于辩证看待中国自主创新力的2段精辟文字,还缺1段最重要的说明——◀技术自主与受制于人▶,且看下文:
近日,一些老科学家也以过去、尤其是文革前中国科研取得的成果,来质疑目前国立科研机构追逐论文成果的实际意义。应该说,这样的批评有一定道理,但不容忽视的是,近年来我国科学发展的方向,已经与文革前科学界致力于两弹一星、人工合成牛胰岛素或开发青蒿素(实际成果是文革中取得的)等为代表的科研方向有了很大的不同。

文革前后中国科研资源极为稀缺,所以科技界的当务之急,是集中资源实现国家目标,通过发表论文来创造知识并不是那个阶段的首要任务。所以,以当时中科院等科研机构(那时的绝大多数大学是不做科研的)取得的应用性成果,来否定今日的以论文发表为主要衡量指标的科研路径的有效性,这并不客观。

今日中国的基础研究,已经走向了以创造知识、发表论文来分享知识,并认可其成果的发展路径,这也是符合世界主流的基础科学发展路径。科学家的论文成果远远多于其对核心技术的贡献,这不是科学家的错,也不是体制的错,而仅仅代表着基础科学和技术创新不同的发展路径和不同的理念

°如何辩证看待中国科技创新力?收起全文

分享了 @艾微博0722 的头条文章,再往下看续——

笔者此处并不是替中国的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等不合理现象做辩护,而是强调,对于大多数基础研究的科学家,他们的任务并不是开发新的供产业界应用的技术。科研成果转化率这一指标,只有对那些研究目的就是奔着工业应用的科研才有意义。

中国高科技企业在近年来的突飞猛进和核心技术的缺失,同样是其路径选择的结果。应该说,以提升甚至是垄断制造能力并将研究资源投入到研发中的“(开)发”而不是“研究”这样的战略,帮助了中国的高科技制造业在初始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利用全球化带来的先进技术和制造的核心元件,实现了迅猛的发展。

即便我们今日哀叹核心技术的“受制于人”,也要看到,假如我们的大多数企业从一开始就把资源集中在“研究”,尤其是集中在研究出能自主掌握的核心技术上,那么很有可能大多数企业并没有做成今天这样规模的机会,因为它们没有机会利用众多现成的资源。

那么,是否这样的发展路径,就必然带来受制于人的隐患呢?毫无疑问,我们应该尽可能弥补短板,但有短板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必然受制于人。恰恰相反,中国雄厚的制造能力(绝非一些人声称的低端)以及超强的开发应用那些我们还不具备的核心器件的能力,让我们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加不容易受制于人。

同样应该看到,中国企业也在技术方面取得突飞猛进的进步。虽然我们还不能在核心技术上实现完全的自给自足,但在核心元件替代上则每年都会有新的进展。当然,考察其背后的驱动力,更多是占据和巩固更大市场份额的功利考量。不过需要指出,这种考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会因为环境压力有时强大有时放松。如今全社会形成了强大的开发自主核心技术的共识,这种共识也会让中国杰出的高科技企业在资源投入上有所调整,在技术升级和扩张上适当加速,但这不意味着推翻既有的发展路径一切重来。

这一逻辑,正是建立在全球配置资源这一全球化最基本的前提之上。中国需要更多去研究核心技术和器件,我们也需要中国的科学界为这一伟大事业贡献更多的力量,包括更加鼓励科学界进行横向的开发或者为横向项目投入更多资源。但这既不意味着我们的基础科学就要把发表论文换成做产业技术开发,也不意味着中国的企业就应该放弃了充分利用全球化带来的机遇,转而单纯聚焦于技术的独立研发。中国已经取得的科学进步和高科技企业的崛起与全球化密不可分,我们也坚信,只有继续坚持全球化这一方向才能让我们的科学、创新和核心技术开发进一步创造辉煌。

往期精彩回顾:

创新的未来,在于“数文章”的终结

北大学者:不必对中国企业创新能力感到悲观 °如何辩证看待中国科技创新力?收起全文d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慧康网 » 关于辩证看待中国自主创新力的2段精辟文字

赞 (0) 打赏

评论 0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