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辈科学家永远是我们心中的楷模。

年轻要学会团队合作,决不能累死自己,气死别人。这是笔者年轻时的感悟: 自己活干得太多会气死上级,让他老有批不完的文件,也会气死下级——他们的活儿老不够标准,还会气死同级——你这么忙加班,别人还能安心休息吗? 出路——劳逸结合,气定神闲,大家高兴,事半功倍。
爱国,敬业,朴实。傲骨迎风,才华横溢。老一辈科学家永远是我们心中的楷模。
昨夜梦见黄量院士。
梦中我正参加一个年轻人的小会合影,忽然她来了,大家给她让到中间,她走过来,恰恰停在我旁边。她亲切地微笑着。穿着十分朴素,梳着最普通的发型。
醒来脑子停不住,回忆点点滴滴涌出来。当年黄院士是计划生育科技专家委员会药物专家组组长,我是学术秘书,为大家服务。在我们这个小小集体里,有两位院士(另一位是上海生化所的龚岳庭先生,任副组长)。最年轻的一位,是后来当到副国级领导人的桑国卫教授,当年刚过40岁。黄量院士曾患直肠癌,手术成功,但不得不造瘘。她乐观而顽强地工作,和健康人没啥区别,甚至工作强度更大。在我心目中,黄院士就是我的老师。有一次她亲切地把我叫到身边,告诉我一个人生秘诀——工作不能揽的太多,要以自己一个人尽最大努力能承担的为限,最多加上一个助手,要更多的人加班是靠不住的。
这秘诀在我后来的职业生涯中,还真的很管用——避免累死自己,其实别人。。。
不知来人家可好?赶紧上网一查,已在几年前仙逝,享年93岁,比文学家二月河多活20岁,直肠癌手术后又健康工作39年!印象中90岁以上高寿院士比比皆是,远比文学家多。昨日纪念二月河写了几段文字,有的和这个话题有关,转录如下——
@艾微博0722: 是的,他(二月河)是累坏了。 似乎文学家比科学家更费脑子,因为要虚构,否则不能吸引人而科学家求的就是真、实…
【2】不论虚实,文学家科学家的使命都是发现真理,传播真理。科学与文学,是现代文明不可或缺的两个侧面。从哲学高度看,两者是两极。文学作品的生命力在于差异性,文学的特色任务在于揭示个性,个性的代表是人物,通过典型人物,典型事件,典型情节感动人激励人而发挥社会功能,在五四和新文化巨匠鲁迅先生看来,在那个时代,文学比科学重要得多,所以她弃医就文,真滴成为百年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开路先锋。毛主席赞他是一棵独立支撑的大树。
【3】科学的使命相反,它是揭示同一性的。全世界只有一个牛顿定律,一个爱因斯坦相对论,一只薛定谔猫,一个门捷列耶夫元素周期表,一个孟德尔-摩尔根生物遗传定律,它们都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是人类探索大自然的伟大历程的重要里程碑,真理是不可穷尽的,但人类对真理的认识又是有历史局限性和技术局限性的——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甚至在高速和微观事件,时间和空间本身也显示出不确定性。但无论如何,无论确定还是不确定,近现代科学发现已经有了全球统一的方法论和评价体系。
【4】医学科学有所不同,还任重道远。医学专家不在中国科学院评院士。
【5】社会科学院也没有院士制度,情况更不简单。

————
附:黄量生平【百度百科】

黄量(1920年5月22日-2013年11月21日),药物化学家,生于上海。1942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化学系(1952年院系调整中,圣约翰大学化学系并入华东师范大学[1])。1949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黄量院士主要从事天然产物及抗肿瘤、计划生育、抗病毒等新药研究。20世纪50年代参与研制成功降压药萝芙木总碱及其利血平等有效成分,抗肿瘤新药N-甲酰溶肉瘤素及剑麻皂甙元的利用,治疗白血病的三尖杉脂碱及其同系物的合成等。设计并指导研制的还有新药维胺酯和甲异靛、抗病毒新药肽丁安等。在国内较早开展手性药物的研究[2]。
————
链接——黄量教授当选中科院学部委员【即院士】后招的第一届硕士研究生的纪念文章。图片为黄教授和她的研究生合影,就像一家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慧康网 » 老一辈科学家永远是我们心中的楷模。

赞 (0) 打赏

评论 0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